自名计划

三大板块,三大体系,三十个模型,帮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爆发式增长和可持续的赚钱系统。

纪超林:一节课的三个目标

纪超林:一节课的三个目标

教育最基本的单元是每一节课,需要我们老师为每一节课负责,争取做到每一节都是自名课,累积势能,必然炼就自名师

而一节负责任的课,需要达到三个目标(标准):

  • 知识目标(知识结构的掌握)
  • 能力目标(解题能力的构建)
  • 情感目标(学科学习兴趣的引导等)

为了简要说明课本课的授课方式,以苏教版八下物理教材的一页的讲解为例:课本第45页

《纪超林:一节课的三个目标》

作为老师可以选择两种教学方案:

第一种:照本宣科,把教材明示的黑体加粗部分的知识点讲解完毕即可

这页知识点包含:4个知识点

形变

弹性形变

弹簧弹力特点(文字语言)

(引申到)弹簧测力计

 

结果:

目标一:知识点目标基本实现传递,但不完整;

目标二:能力目标,知识点不完整,不便于逻辑构建,遇到稍微难点题,学生难下手(逻辑未梳理完整,解题作答属于表达层,会遇到漏洞)

目标三:情感兴趣需要人物(故事)的引入,未实现该目标;

 

总结:

学生100%听懂了,可获取4个知识点和少量的逻辑梳理,对物理背景(历史、人物)无了解;

 

第二种:源于课本,高于课本,选择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,并引导学科学习兴趣;

《纪超林:一节课的三个目标》

这一页可讲解的知识点:16个知识点

形变→形变如何产生→如何判别发生了微小形变(放大物理量)

弹性形变→范性形变(塑性形变)→弹性限度(与弹簧测力计量程最大值对应)

弹簧弹力特点(文字语言)→胡克定律(表达式,符号语言)解析→47页弹性势能介绍→图像语言→物理学家胡克生平,对弹簧的研究贡献→其他弹力类型(绳模型、杆模型、压力支持力)探究引导

弹簧测力计

 

目标一:知识点目标实现,在中考要求范围内,足够完整无遗漏

目标二:能力目标实现,有完整健全的逻辑梳理,题型分析(文字、公式、图像)遇到稍微难点题或大题不会陌生,有逻辑支撑

目标三:情感学科兴趣目标,在人物引入中完成引导

 

学生即使50%听懂了,可获取8个知识点左右,以及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和考察形式(题型)分析,以及对物理学习兴趣和人物情感(对待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)的带入体验;

 

附例:

配套的提优训练第40页最后一题第10题考察的正是弹簧弹力的特性(胡克定律的图像),第7题考察的正是微小物理量放大的一种方法;课堂点题并做了完整逻辑分析,学生才易上手

《纪超林:一节课的三个目标》

整体总结:

1、学习本身,就一件从舒适区进入到非舒适区的过程(觉得有难度才是正常的,因为在上坡进步中;讲解过去已知或皮毛,进步比较缓慢,时间拉长,落后身边愿意多学的同学),一般初中阶段掌握看得见的知识点、凭聪明机械模仿亦可及格;高中阶段,只掌握看得见知识点,没有学到逻辑层面和创新能力,已难及格;

 

2、无论从应试教育角度,还是素质教育角度,每节课,一名负责任的老师在课堂中应该追求“三个目标”的实现,尤其一个学科刚开始学的年级,就应该注重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兴趣的培养,以免“偏科”

3.考却不讲,难而不讲,让问题被掩盖或留存才是老师的失责,才是作为学生家长真正在吃亏

 

建议措施:

  • 让孩子明白,浅尝辄止、知难而退是考不上好高中、好大学的,因为考场就是战场,场上一小时,场下十年功;
  • 相信老师的专业和责任心,关注长期效果;
  • 停止找任何借口,因为学习不需要借口;
点赞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